• 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读到鬼雨这一篇,心情更为忧伤。曾今与父母朝夕相伴,如今思念为系。曾今唇枪舌剑,如今话语淡淡。回想起自己曾造下的孽,用一颗枯寂的心作为回馈。我不是那种百依百顺的女儿,不能称之为贴心棉袄,我自有我的骄傲和倔强,不妥协,与父母有着自己认知的代沟。他们的愚昧和我所谓的聪慧形成猛烈的撞击,彼此遍体凌伤。总想试着去理解和包容,仿佛自己是多么伟大的赠予他们这一切,可笑可叹。我该静心了,放下自己的伪装,表达自己的热爱,趁我们有大把时间还可珍惜。回忆终究是回忆,不能取代真实的现在!
    0 0 0 1 复制 二维码 《余光中精选集》
《余光中精选集》[10句]
  • 余光中

    0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大女儿余珊珊是英语翻译。
    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重九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着名诗人和评论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标签的句子